上海教委发布了《关于推行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的建议》,着力通过规范革新、政策支持和项目化推行,聚焦水平提高,把百所公办初中办成“家门口的好初中”,从而带动面上公办初中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这是上海教育部门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上海委、市政府关于本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本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要紧举措。
关于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你最关心的都在这↓↓
1为何要推行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
“办好每一所学校、收获每一名教师、教好每一位学生”是上海基础教育一直坚持的进步理念。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和市民对优质初中教育的新期待,上海将推行百所公办初中强校工程(以下简称“强校工程”)。
一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的需要。近年来,上海通过推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集群进步、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等一系列手段,促进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步,涌现了大量“家门口的好学校”。从学段看,上海的小学教育处于优质高均衡水平,初中阶段的优质均衡还有肯定的提高空间,表目前:初中的名师名校长相对缺少,学校之间教育水平均衡情况还不够高,部分初中适应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为此,推行“强校工程”,进一步抬升底部,加大名校长名师的培养和配备,采取优质品牌带动,促进面上公办初中一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提高上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二是持续优化教育生态的需要。近两年,上海颁布多项手段规范义务教育秩序,从“入口”上推行公民办小学同步招生政策;从“出口”上颁布中考改革策略,引导父母作出理性选择。“外部”治理方面,颁布规范民办培训机构管理的“一标准两方法”,严格规范培训机构的办班、办赛行为,获得了肯定的成效。从“内部”建设上,以后一段时间,围绕初中提质增效,加大“强校工程”实验校(以下简称“实验校”)名校长和名师的配备,强力进行专业资源支持,深化课程教学变革,畅通学生成长通道,塑造学校办学特点,把“实验校”都建成新优质项目学校,成为市民“家门口的好初中”,提高市民的获得感,缓解小升初入学焦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三是适应深化中考改革的需要。上海新一轮中考改革尤其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招生计划向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倾斜,既为公办初中提供了新的进步机会,又对学校教育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需要,迫切需要公办初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推行“强校工程”就是要培育和树立一批主动适应中考改革、提高教育水平的实验校,从而为面上公办初中适应中考改革提供借鉴。
为此,各区教育局在拓展地区初中办学水平调查的基础上,着眼于进一步抬升底部、促进优质均衡协调进步的需要,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地区内遴选不同办学特征的公办初中,申报“实验校”。
2“强校工程”的总体思路和目的是什么?
初中“强校工程”强调三结合:
与“名校长名师培养工程”相结合、与紧密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相结合、与落实推进本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范改革需要相结合,通过规范革新、政策支持和项目化推行,激起百所公办初中办学的内生动力,提升办学水平,从而带动面上公办初中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打造愈加健康的义务教育生态。
通过增值评估,力争3-5年达成四个明显:
“实验校”教育教学状况明显改变,学校办学特点明显增强,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父母对学校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建成“家门口的好初中”。
3“强校工程”有什么重点任务?
为提高百所公办初中的整体办学水平,“强校工程”安排了七项主要任务,主要指向初中学校内涵进步。具体如下:
一是“双名工程”有机融入。确保每所“实验校”都有一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两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每所“实验校”有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教师“种子计划”,从而优化“实验校”校长和教师队伍。
二是优质品牌辐射带动。依据“实验校”进步需要,因地制宜,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优质品牌初中学校领衔组建紧密型集团或学区,鼓励优质民办学校推广托管,采取“一带一”“一带二”等方法集中优质资源全方位支持“实验校”。
三是专家全程专业指导。市教委牵头成立市级专家指导团队,对各区“强校工程”推行策略和“实验校”三年推行规划进行论证,对各区推行“强校工程”进行专业指导。各区为每所“实验校”配备不少于3名指导专家,指导“实验校”拟定学校三年推行规划,形成“一校一规划”,并给予全程专业指导。
四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各区保证“强校工程”建设经费投入,并向“实验校”倾斜,确保经费投入高于地区内相同种类型、同规模的学校,重点保障“实验校”所需的校舍改造、专用教室建设和设施设施更新。市教委打造“强校工程”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实验校”内涵建设。
五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行“课程领导力项目初中百校工程”,聚焦课堂教学、课程计划编制、教研活动组织、特点课程建设等学校内涵进步核心主题,提高“实验校”课程品质和教学水平。同时,打造完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基本教学环节的规范,广泛拓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六是激起自主办学活力。坚持简政放权,降低对学校非必须的检查、评估,依法保障“实验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实验校”需要拟定本校“强校工程”三年推行规划,明确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具体推行项目,主动拓展革新性教学和研究。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水平观,增强底线意识,在规范中求革新、在革新中求突破。
七是凝练办学特点品牌。加强市、区教研科研机构对“实验校”课程建设的指导,帮助学校建设符合校情的特点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聚焦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范围,塑造办学特点,努力形成品牌。
4新一轮“双名工程”怎么样服务于“强校工程”的推行?
在推行“强校工程”过程中,本市将通过“双名工程”有机融入的方法服务于“强校工程”的推行。
一是加大市级名校长和名师(含培养对象)在“实验校”的配备,确保每一所“实验校”都有一名市级名校长(含培养对象、特级校长)、两名名师(含培养对象、特级教师)。
二是第四期“双名工程”教师“种子计划”优先选取“实验校”中有进步潜力的年轻人教师,确保每所“实验校”有不少于5%的教师纳入“种子计划”。
三是新一轮“双名工程”培养对象(中学学段为主)在培养期间应有“实验校”专职从教3-5年的历程。
市教委还将探索“双名工程”(包含特级校长、特级教师)服务于“实验校”的多种渠道和方法。
5怎么样有效推进“强校工程”?
为保障“强校工程”的有效推行,市教委打造了“三个相结合”的推进机制:
一是市级统筹与以区为主相结合。市教委打造“强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强校工程”的推行和管理。各区承担主体责任,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规范,研制地区推行“强校工程”策略,统集资源,加强投入,保障“强校工程”有效落实。“实验校”要充分抓住机会,提高自己办学活力,切实提升办学水平。
二是专业培训与交流宣传相结合。组织拓展“实验校”校长三年集群式培训,切实提升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领导水平。市、区拓展交流展示活动,推荐区、校典型经验和做法。拓展“家门口的好初中”专题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推行“强校工程”的好环境。编发《初中“强校工程”工作专报》,发挥指导、交流、督促的功能。
三是督政督学与专业评估相结合。市教委将“强校工程”列入对各区教育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各区教育督政范围。各区教育督导部门要拓展“强校工程”建设专项督导。拓展对“实验校”增值评估和牵头校(支援校)辐射引领评估,对表现突出的学校和个人给予适合的奖励。
6“强校工程”有什么政策支持?
第一,第四期“双名工程”培养对象遴选与“强校工程”相融合,名校长和名师培养对象(中学学段为主)在培养期间应有在“实验校”专职从教3-5年的历程。
第二,为调动学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绩效薪资地区统筹部分可依据推行状况,有肯定比率向“实验校”倾斜。
第三,为提高初中学校的高级职称教师比率,在中学高级职称评审上,探索初高中分开评审,并适合向初中倾斜。
第四,打造“强校工程”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实验校”校舍改造、专用教室建设、设施设施更新、特点课程建设等项目。
第五,对参与“实验校”建设并获得实效的学区或集团牵头校、委推广托管理支援校,给予市级奖励。
第六,探索学区、集团招生改革,适度扩大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招生计划,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升学机会。
第七,加强宣传力度,在有关媒体上开辟专栏,对“实验校”工作进展和闪光点进行集中报道。
7怎么样看待“强校工程”推行成效?
市教委委托市教科院普教所打造增值评估规范,以学生进步为核心,将“绿色指标”表现、学校综合考核等进步状况作为主要指标,综合反映“实验校”建设效果。
同时,打造“实验校”进步性档案,推行“一校一档案”规范,动态反映学校干部培养、教师进步、学生成长、资源配置、课程教学、特点建设等方面的进步状况,过程性反映“实验校”的进步变化。